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贵州一家三代人求助寻亲,71年前寄自厦门的信是唯一线索

2023-03-01 11:03:19来源:厦门日报


(资料图)

“我想寻找我爷爷的亲弟弟朱连臣。他1944年离家当兵,1952年从厦门寄信回家后就再无消息……”日前,本报热线接到了一通来自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的求助电话。

来电人名叫朱大利。他说,过去几十年间,他的爷爷朱汉臣和父亲朱正华曾多次寻找朱连臣,都没有结果。“找到‘二爷爷’是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心愿。他的最后一封信是从厦门寄出的,我们想再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线索。”朱大利说。

一封71年前的家书

是他与家人最后的联系

据朱大利讲述,朱连臣生于1925年,是习水县程寨乡红旗村人,曾用名朱远芳(方)。1944年,朱连臣离家当兵,此后便没有和家里联系,直到1952年,一封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政治司令部”的《庆祝一九五二年给革命军人家属慰问信》寄到家中。随慰问信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家书。“当时是我识字的亲戚把信念给全家听的。”朱正华说,叔叔透露自己在厦门的海军部队,还询问了家人是否安在等情况。

收到信件,家人喜出望外,连忙找人代写回信。不料,代写信人不慎弄丢信件,回信上的地址栏一空便是70多年。“家里的地址一直没变过。从1952年到现在整整几十年过去,还是杳无音讯啊!”朱正华说。

屡次寻人都石沉大海

但家人依然不会放弃

20世纪80年代,通信条件有所改善,20岁的朱正华便和父亲开始四处打听,尝试寻找朱连臣。

朱大利发来的照片资料中,有一封朱正华写于1980年9月、寄往有关部门的“寻叔启事”,不过结果是“查无此人”。往后几年,朱正华写下一封封“寻叔启事”,寄往《解放军报》编辑部、贵州省军区政治部等,遗憾的是,屡次寻人犹如石沉大海。“我们连《寻人启事》都刊登了,也没结果。”朱正华说。朱连臣家人的生活,也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回归平静。

不过,寻找失联的朱连臣,一直是压在全家人心中的一块石头。去年,得知家乡开始办理退役军人相关事务,朱正华的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现在信息很发达,我就嘱咐儿子再找找,想看看会不会有转机。”朱正华说。

“1952年的那封信是从厦门寄来的,不知能否从厦门得到一些线索。我们想知道‘二爷爷’是不是还在,如果不在了,也想请他当时的战友或同事,说说有关他的故事。”朱大利说。

有关部门将

持续关注跟踪

厦门日报记者将相关情况反映至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先后查询了我市烈士名录,协调厦门水警区查询,协调福建省相关单位查询健在老兵名单等,都无相关信息。

“那封慰问信,可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在厦门执行短暂任务时寄出的。”厦门市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张扬分析,慰问信中的有效信息不多,若家属还保留着信件封皮、邮戳等,可能对寻人的帮助更大。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朱连臣的情况可能较为复杂,因此寻找起来有一定难度。下一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继续联系相关部门,对此事持续关注和跟踪。

若您有与朱连臣相关的线索,可通过本报热线968820、“厦门日报”微博、“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等留言。我们将对朱连臣一家三代人寻亲的故事进行持续关注。

记者:罗子泓

标签: 1952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