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辅导员:“最后悔没评副教授!”-观点

2023-03-24 20:22:54来源:麦可思研究

辅导员年纪大了之后做什么?肯定不只成为“老辅导员”。

2017年,教育部修订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对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绝对是重大利好!

文件明确,高校应制订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资料图片)

辅导员既是管理干部,可以晋升科长、处长;又具有教师身份,可以评聘副教授、教授。

更重要的是,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这意味着辅导员职称晋升名额不用跟专任教师竞争;晋升标准和条件不用对标专任教师岗;晋升评审体系也充分考虑了岗位职责特点。

虽然每年辅导员评聘高级职称的配额也有限,但相较政策出台前,机会绝对是更多了!

兰州大学2021年根据学校设岗原则,结合专职辅导员队伍发展实际,下达正高级岗位1个,副高级岗位6个,中级、初级无岗位限额;2022年又有5位专职辅导员获聘副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公示的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拟推荐人员名单里,2位教师拟晋升教授,2位教师拟晋升副教授。

“后悔没在职称上下功夫!”

政策倾斜,名额单列,辅导员评聘高级职称不再遥不可及。

不过由于辅导员群体在工作精力、专业知识以及学术资源等方面欠缺,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依然很难把握住职业发展机会。

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就是纷繁复杂、事无巨细。一些辅导员常常因为忙于处理繁杂的眼前事务,对关乎个人职业发展的事能拖则拖。

当陷入职场倦怠或进入职业转型期,发觉“门槛”的重要性时才后悔“没在职称上下功夫”!

功夫没下到,则是另外一类问题。

从各校对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标准的设置上看,基本涵盖任职时间、履职情况、教育教学工作、业务知识考核、业绩条件等几个方面,高级职称评审尤其注重考察教学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

其中最让辅导员感到难度大的,可能莫过于项目课题、论文发表、个人荣誉等业绩条件。

在核心期刊发表思政教育类论文,难!

一些理工科专业出身的辅导员甚至表示,“这比读原专业的博士还难!”

还有一些辅导员遇到的瓶颈是,找不到发文章和投稿的途径。

【链接】

摘自《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状况与核心力量分析——基于中国知网(2006—2021年)核心和专业期刊文献的研究》,作者:郑雨婷。

注:以上列表中,除《高校辅导员学刊》《高校辅导员》《北京教育(德育)》属于省级期刊外,均为核心期刊。

申报课题项目,也难!“赛道拥挤”让难上加难。

辅导员可以申报的课题大体分为:

●国家级课题(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学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

●省部级课题(如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辅导员专项课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研专项一般项目、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各省社科基金项目等);

●各协会研究会课题;

●市厅级课题;

●教育部思想政治研修中心课题;

●校级课题,等几大类。

其中有不少是为辅导员设立的“专项赛道”。

不过由于专项课题立项数量有限额,竞争激烈在所难免。

所以也有辅导员认为,相比之下,反倒是一些综合类的项目课题申报机会更多。比如一些社科联、省市社科基金,或是共青团系统的项目课题,都可以尝试参加。

晋升实绩,越来越“卷”?

而且我们还注意到,不同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标准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里也提醒辅导员们注意,如果是以评职称为目标的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参与赛事,一定要提前查清本校相关政策文件中的具体要求,避免提交材料与要求不符。

还是以论文发表为例(通常作为代表性成果要求的可选项之一),某地方师范类院校辅导员系列副教授任职资格要求,需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教研或学术论文3篇,或论文被SCI、EI、SSCI或A&HC收录。教授的任职资格要求会更高。

某高校的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则为,“以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者重要工作文章”;以第一作者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也可作为学术成果申请认定。

课题项目也是如此。辅导员申报副高级职称,有高校要求需参与1项省部级相关教研教改项目,且排前3名;有高校要求排名前5名即可。

职称晋升门槛高,难达标;条件“宽松”,晋升也不一定容易。

毕竟达标的人多了,竞争也会更激烈。辅导员们围绕论文、荣誉这些指标的实绩比拼也有越来越“卷”的苗头。

这会不会成为未来辅导员职称晋升中将要面对的又一类难题?

“非科班出身”的职业发展困局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由于现在高校辅导员招录不限专业,有很多“非思政”专业毕业生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专业知识欠缺是他们不可回避的劣势。

在网络社交平台辅导员们的交流中,我们常看到有些新任辅导员受困于没能适应“跨专业”的工作,不知思政思政领域学术、科研如何开展。

但同时我们注意到,也有理工科出身的辅导员,积极尝试“用理科思维处理思政问题”,工作两三年在论文、研究课题,以及指导学生获奖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或许正如一些资深辅导员所言,其实不论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思政工作想在专业学术领域有所成绩,都需要基于实践再谈研究。

论文不是总结文献,课题更不会凭空出现。在日常工作中留心发现问题,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再加以提炼、升华,它们都能成为做课题、写论文的有价值素材。

辅导员分类评价,可不可行?

最后,也有不少专职辅导员问,想晋升不发论文、不做课题行不行?

其实在多所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规定中,都明确了可用“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和“职业能力”奖项等条件来替代论文发表,甚至获得全国性表彰还可以“破格”晋升。

但不能否认,在众多晋升条件的可选项中,论文、课题数量仍是相对更容易量化打分,也更容易做出成绩的指标。

所以这里存在的一个矛盾点是,对高校管理而言,辅导员最重要的就是先把事务性工作做好,科研项目也是在完成很多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但如果过多投入科研,反而可能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而且,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应对、党群建设、新生接待、就业指导等工作中,所展现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怎样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在本职工作中表现格外出色、声誉极佳的辅导员,又能不能获得充足的晋升机会?

对此,有一线辅导员提出,在倡导教师分类评价的大背景下,是不是也可以将辅导员分为教学型和研究型,分别评价?

总之,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仍有不少问题值得高等教育管理者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郑雨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状况与核心力量分析[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 14(4):75-76.

[2]陈向明 王富伟. 高等学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教育研究,2021.2.

[3]“萌哥有话说”微信公众号、“高校辅导员在线”微信公众号、各学校网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