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天天观察:“生态能人”年慧云深耕乡村25年 助力荒漠变湿地

2023-03-30 09:56:57来源:南国都市报

原标题:“生态能人”年慧云深耕乡村25年


(资料图片)

助力荒漠变湿地,山沟成田园

昌江王下乡洪水村民宿。(受访者供图)

2023年3月初,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了海南省级验收,后续将按程序向国家林草局申请验收。这里有着迷人的风景,是海南难得的滨海淡水沼泽湿地。多年来,海尾湿地保护与修复、科研、宣传宣教设施不断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珍稀鸟类也频频光顾。但鲜为人知的是,与棋子湾一样,这里也曾是一片荒漠,而把它变成如今满目葱绿润泽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离不开海南省林业局,昌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一位不计成本投入的民营女企业家,她就是年慧云。

初识海尾湿地

她就意识到这里“大有可为”

年慧云出生在云南丽江,纳西族,但她与海南有着奇妙的不解之缘。1986年,年慧云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优异的成绩与工作能力,使她备受时任校领导的重视和信任,她因此顺理成章地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学校重点培养的政工干部,1992年就获评海南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次年又当选共青团十三大代表。如果按照这条人生轨迹,年慧云或许会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度过,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但寻求挑战的性格,驱使着这位当年还很年轻的纳西族姑娘选择另一条路。

在送走了自己带过的毕业生后,年慧云来到了海口新埠岛,从一名公司办公室文员到新埠岛开发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才华横溢的她很快就从教育界的骨干变成了商界新星。1998年,年慧云以不到30岁的年龄,出任了海口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新世界康居公司的中方代表和副总经理。也正是在这一年,年慧云与昌江海尾湿地有了最初的联系。

1998年,几个投资人到昌江考察造林项目,年慧云是其中一位。

当时的海尾湿地主要是次生林,土地也有荒漠化、盐碱化趋势。与其说是湿地,不如说是一片有水塘的撂荒地。

“一般的投资人可能会觉得这地方不行,但我是学农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在我看来,海尾湿地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缺水,缺设施,如果有投资、有设施,那无论生态修复还是开发建设都是大有可为的。”年慧云回忆说。

几个投资人开始在昌江租地,开始“林瓜套种”的试验。一边种西瓜,一边间种海防林,用西瓜的产出填补植树造林的开销,不仅不亏钱,甚至还有一些收益,这被当时公司和业内同事们戏称为“农业房地产”。在这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下,仅仅2年后,湿地环境就有了大为改观的修复趋势。而这片长约46公里的海防林,也被誉为“全岛不断带最美海防林”。2008年,全省海防林现场会在湿地公园林下召开。

不计成本进行生态修复

只为眼前这片绿

今天的海尾湿地,很难让人联想到初创时的场景。

“说最早的海尾湿地只是荒漠和水塘,并不是夸张,而是对事实的描述。最早几年,湿地的水位低,也几乎没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说现在的湿地几乎就是人工造出来的。”年慧云回忆道,海尾湿地最早的修复工作,可以说完全出于以年慧云为代表的几位企业家的个人情怀。没有规划,没有建设用地,也完全看不到收益回报,就纯粹是把其他项目的收益,无条件地投入这个“无底洞”中。

“保护和开发本身就存在天然矛盾。我们20多年来从没考虑要靠湿地快速挣钱,这才能有现在的修复成果。这就是很单纯的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责任心。你知道么,现在我们公司名字叫‘海南西岸乡村庄园俱乐部有限公司’,理念是‘绿色、和谐、发展’。但项目开始前,这公司叫垦殖发展公司。从这个名字的变化,就能够看出我们的想法了。”年慧云说,正是这家最初的“垦殖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累计投入了4亿元,几乎不计成本地进行海尾片区的湿地生态修复。

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修复了生态,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了文明层次与人与自然的和谐模式。在年慧云委托的专业文旅团队规划下,湿地公园中修建的民宿,原汁原味地融入了当地生态环境,被誉为从大自然长出来的房子。2018年,海尾湿地民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乡村示范民宿》,这也是海南唯一入选的案例。

现在的海尾湿地,已累计接待旅游、参观、考察达60万人次,游学1000人次。年慧云的公司进行各类生态公益活动50次以上,赞助大学生、贫困户金额500万元以上,赞助村委会、各类活动300万元以上。

走进大山

她要带着乡民一起踏上振兴路

王下乡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地处霸王岭腹地,是昌江最偏远的山区,现有人口3358人。2018年,王下乡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得益于海尾湿地打出的名声,昌江在谋划王下乡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时,首先就想到了年慧云。而年慧云也再次不负所托,把运营实践深入到这个昌江最偏远的山区。

面对这个分量十足的政府信任,年慧云整合了集农业科学家、文化专家、旅游专家、民俗专家、策划、规划设计团队,用自己学农、熟悉规划土地政策、有文旅开发经验的经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发展策略。首先以“政府+基层党组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科研院所+村民”的合作模式,与王下乡村集体合作社合作,以保底加分成的方式,确保村民的基本利益;接着由企业与村民分别合作,找出适合王下乡的农业产业,种养结合,打造产业基础,并扶持手工作坊、农家乐、乡村民宿的发展,扩大村民就业、增收,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同时引进国内知名的文旅IP,培育王下乡文旅产业,让王下乡良好的生态环境,纯美的黎族文化,创造出独特的、属于王下乡的旅游产品。

概括说,就是“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公司培育商业业态”的开发模式,在开发中既培育市场,也培育当地老百姓。

“我对大山很有感情。要带领山里人致富,改变观念,绝不能用高高在上的态度,而要靠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经常跟村民说,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是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我来王下,而你们才是王下的主人,我们企业只是助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年慧云给公司的员工提出了工作要求——跟这个项目有关的人员,至少有一半时间要住在村里,去和村民打成一片。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她本人。“我跟每家每户都熟,现在我走到山里,随便哪家,都能去蹭顿饭,他们都会热情招呼我,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我。我回到王下感觉很踏实。”年慧云说。

经营开发方面,年慧云主张让利。在王下乡,凡是她开办的民宿、驿站一般只提供早餐和下午茶,正餐则推荐游客前往当地村民开办的农家乐。目前,在年慧云的带动下,王下乡已经发展了九个农家乐、民宿,带动就业50余人。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变少了,在家里帮忙的变多了。王下乡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旅模式。

作为别人眼里的成功企业家,年慧云始终秉承“绿色、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她看来,只要企业家能充分尊重当地的人文、风俗,跟村民和谐共处,让村民了解项目的愿景,亲身参与进来,就能真正带动大家一同踏上致富路。

“做事并非到终点才有结果和乐趣,着眼于当下是一种态度,这是坚持而不是消极。”年慧云和她的团队,一群有视野、有想法、有使命感的投资经营者,仍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而年慧云的成功,也为昌江乃至海南成千上万个普通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与持续可行的样板指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