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江晓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只要提供身份证照片,无需经过当事人同意,就能让他成为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股东。这事儿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了。2019年3月1日后,全国多地的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开始推行企业登记身份信息“实名制”,要设立公司或者对已设立的公司进行法人变更、公司注销等,除了要填写身份信息外,当事人还必须通过“登记注册身份验证”APP进行“人脸识别”认证。
而网上一些“代实名”的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破解APP的“人脸识别”认证,在当事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几分钟就能利用他人信息注册公司。如此操作背后存在哪些隐患?技术提供便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按正常操作流程来说,如果不经过当事人许可,让他担任某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股东,在人脸识别认证这一步,便会受阻。但是,在一些不法中介手中,人脸识别认证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事却成了基本操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3月底,家住辽宁大连的张桂菊在办理税务相关业务时,被告知自己名下有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远在湖南株洲,她莫名成了株洲市芦淞区一家百货店的经营者。张桂菊告诉中国之声记者,她从未去过株洲,也没有通过线上申请的方式做过个体工商户登记。
张桂菊表示:“这件事我本人肯定不知道,这家公司肯定跟我没关系。当地派出所给我打电话,表示他们实地去看了,那个地方好像是物业仓库,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地址而已。如果说他们利用公司的名义进行贷款活动,或者别的任何事情,没征求我的意见就随便利用个人信息,对我个人有任何影响,我肯定是不同意的。”
今年4月初,张桂菊向株洲市芦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馈了这一情况,她明确了自己名下注册的个体户是通过网上办理的,并且她本人做了“四级实名”验证。所谓“四级实名”是指企业登记实名制度中,确保“人、证”一致性的技术手段,包括身份证信息核验和人脸识别验证,以此确保申请人的身份信息真实和本人意愿真实。
张桂菊说:“关于四级实名认证,比如登记注册身份验证等,反正是我是一头雾水,到现在那个人是谁我也不知道。注销必须是本人亲自去,肯定得是对方才能去注销,即使我自己也注销不了。是他们(芦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出公司有问题,所以就给撤销掉了。”
目前,张桂菊名下的“公司”已被芦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撤销。记者搜索发现,遇到张桂菊类似情况的人还有很多。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不法中介通过网络“黑产”非法获取身份信息和人脸照片后,再利用AI换脸技术,破解相关政务APP。有中介称,他们业务涵盖多省,并且明码标价。
中介A说:“基本上都行,但价格不一样,北京的很贵,身份确认和用户确认是2000多元。我不保证现在系统是否更新,要是更新了可能又会驳回,因为北京的会有人工审核。”
也有中介称,注册仅需20分钟,并提供一次付款全包的服务。
中介B说:“1200元全包,不管是签字还是实名认证,都会竭诚服务。先注册,在20分钟以内,我这边实名认证成功就要收费了。”
记者了解到,人脸识别技术在多个政务APP平台均有使用。大多数人脸识别认证不光要求提供被认证者的静态画面,还需要被认证者按系统提示做相应的动作,比如眨眼、点头、摇头等。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一张静态的身份证照片是如何通过政务APP的人脸识别认证的?对此,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崟表示,仅需三步操作就能够实现人脸的实时建模,完成验证。
张崟说:“相当于先用头像重建模型,再把照片放到模型上,后期再做一些柔和、接缝的处理,大概就形成跟着你的脸部动态,就把你的脸识别了。等于是,第一识别你的脸;第二把你的脸部和脑部的形态重新建模;第三就是用图片贴上去。”
张崟进一步表示,人脸识别认证存在误差,且容错率设置得越低,识别起来就越慢。因此,多一层维度的认证也就意味着更多一分安全。
张崟介绍:“比如过人脸闸机,如果把误差率设置得很小,可能半天才识别一个人,为了效率提升,不可能把精度设得很仔细,非要1比1匹配,这是不会的。按道理讲,注册工商信息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多个维度来识别,比如利用手机二维码的回复、二维码识别,或者手机身份的判断等,多一个维度就搞定了。”
北京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尹旭表示,这种行为不仅涉嫌侵犯肖像权、姓名权和个人信息权,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盗用身份证件罪。
黄尹旭建议:“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在平时就应该注重查询自己相关信息是否被冒用,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一定要及时和相关行政机关取得联系,及时去更正错误的信息。如果行政机关不同意更改,可以向法院起诉,通过诉讼的方式更改。”
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以他们此前办理过的案件举例说:“比如建筑公司,必须要有很多一级建筑师、二级建筑师等资质的技术人员。但实际上没有这么多技术人员,这些公司会联系一些中介公司或中介人员,中介将获取到的有建筑师资质的技术人员的信息和照片,交给从事非法‘过人脸’认证的犯罪分子。相当于人为用技术手段把这些人挂靠到建筑公司,保证建筑公司有资质,那自己做的建筑产业,比如建桥、建楼等,风险其实是很大的。”
8月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每年对图像采集设备、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检测评估,并根据检测评估情况改进安全策略,调整置信度阈值,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图像采集设备、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标签: